意前笔后

意思解释
基本解释谓先构思成熟,然后下笔,使意境得到充分表现。
出处晋·卫铄《笔阵图》:“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,心手不齐,意后笔前者败;若执笔远而急,意前笔后者胜。”
例子明·丰坊《笔诀》:“意前笔后者,熟玩古帖,于字形大小,偃仰、平直、疏密、纤秾,蕴藉于心。”
基础信息
拼音yì qián bǐ hòu
注音一ˋ ㄑ一ㄢˊ ㄅ一ˇ ㄏㄡˋ
繁体意前筆后
感情意前笔后是中性词。
用法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写作等。
近义词意在笔先、意在笔前
反义词意后笔前
字义分解
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
- 祸乱滔天(意思解释)
- 入吾彀中(意思解释)
- 骄生惯养(意思解释)
- 陈言务去(意思解释)
- 掉以轻心(意思解释)
- 功成名就(意思解释)
- 以身试法(意思解释)
- 推三阻四(意思解释)
- 通都大邑(意思解释)
- 花拳绣腿(意思解释)
- 万马奔腾(意思解释)
- 闭关自守(意思解释)
- 东扶西倒(意思解释)
- 偃旗息鼓(意思解释)
- 气象万千(意思解释)
- 青云直上(意思解释)
- 不治之症(意思解释)
- 战天斗地(意思解释)
- 共商国是(意思解释)
- 胜友如云(意思解释)
- 扭直作曲(意思解释)
- 闲情逸趣(意思解释)
- 立竿见影(意思解释)
- 无稽之谈(意思解释)
- 子继父业(意思解释)
- 双柑斗酒(意思解释)
- 当头棒喝(意思解释)
- 前赴后继(意思解释)
※ 意前笔后的意思解释、意前笔后是什么意思由汉辞网提供。
相关成语
成语 | 解释 |
---|---|
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 | 懂就是懂,不懂就是不懂。 |
刚正不阿 | 刚:刚直;直:正直;不阿:不逢迎。刚直方正而不逢迎附合。 |
敬业乐群 | 专心学习,和同学融洽相处。 |
旦夕之间 | 旦:早晨。夕:晚上。早晚之间,形容在很短时间内。 |
长命富贵 | 既长寿又富裕显贵。 |
志满意得 | 志向实现,心满意足。 |
众喣山动 | 众人吹气,可以移山。比喻人多力量大。同“众喣漂山”。 |
堂堂一表 | 形容身材魁伟,相貌出众。 |
进本退末 | 本:根本;末:枝节。指重视根本、主要的东西,抑制直接、次要的。 |
宁为鸡口,不为牛后 | 牛后:牛的肛门。宁愿做小而洁的鸡嘴,而不愿做大而臭的牛肛门。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,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。 |
经纬天下 | 经,纬:治理。指治理国家。 |
喔咿儒睨 | 儒睨:强笑的样子。形容老着脸皮,强作欢颜。 |
心急如焚 | 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。形容心情极其焦急。焚:烧。 |
暴取豪夺 | 豪:强横。用暴力劫夺。 |
巧上加巧 | 指一时凑巧或指人更加灵巧。 |
偃旗息鼓 | 偃:放倒;息:停止。原指秘密行军;不暴露目标。后用以指休战或不声不响停止行动。 |
折臂三公 | 晋代的羊枯,曾坠马折断手臂,官至三公。指贵官堕马。 |
欺善怕恶 | 欺侮善良者,惧怕凶恶者。 |
比众不同 | 与大家相比,大不一样。 |
举世无敌 | 全世界没有能胜过的。 |
心烦意乱 | 心情烦躁;思绪纷乱。形容内心烦闷焦躁。烦:烦躁;意:心绪;心思。 |
分工合作 | 众人各司其责,共同从事工作。 |
通今达古 | 同“通今博古”。 |
安闲自得 | 自得:自己感到舒适。安静清闲,感到非常舒适。 |
离奇古怪 | 十分奇特少见 |
粉墨登场 | 粉墨:搽脸和画眉的化妆品。指化装后登台演戏。比喻乔装打扮一番;登上政治舞台。也比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角色;像演戏一样活动。 |
无稽之谈 | 稽:音机;查考;谈:话语;传言。没有根据的说法。 |
平地一声雷 | 比喻突然发生的重大变动。也比喻名声或地位突然升高。 |